文字材料写作【四篇】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现代文字大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文字的不同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的方式和思维不同。文字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字材料写作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文字材料写作4篇

【篇一】文字材料写作

办公室常用文字材料写作(一)

  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为领导和机关工作提供服务,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撰写好职能范围的各种文字材料。从烟草行业情况看,各级办公室作为本单位的综合部门,仅从做文字或文秘、文书工作的角度说,有两方面内容要落实:一方面是负责和协调整个机关(单位)的公文运转即做好日常的公文处理工作,另一方面是负责完成本单位主要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文件材料的起草撰写即文字材料工作。这两个方面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密不可分、亦分亦合。相对而言,公文处理工作其法定性、规范性、业务性即“规矩”性的要求更多一些,文字材料工作(或者说广义的公文写作工作)则对文字能力特别是写作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因为公文处理工作有其相对统一、完整、系统的规范要求并经常进行相关的培训(这次培训班也专门安排讲),下面侧重就后一方面,也就是我们办公室及机关工作中经常用到、而且每个机关工作人员都有需要的常用文字材料写作的有关问题,谈一些自己工作中的认识和体会。主要讲四个方面:  一、文字材料撰写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功  办公室的工作职能,通常我们讲主要为“办文、办会、办事”三大项。这个说法确实概括得比较准,也比较形象、简而易记。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办文”也是办事的一种,“办会”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办文,“办事”的过程中又有好多事情需要通过“办文”来完成。这么讲不是说“办文”就有多么重要,但它确实是贯穿在机关(科室)工作特别是办公室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岗位,所以说它是办公室工作及其所有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基本功。当然,由于办公室各岗位工作性质和要求的不同,每个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也不完全一样,这里更多讲的是从事秘书性、综合性工作岗位的人员包括办公室领导,其文字工作的功底和能力确实是一项必备条件,否则是很难适应工作要求的,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所应承担的任务。  首先,写好文字材料是为领导和机关工作服务的基本要求。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是为领导工作提供服务,由于机关科室的工作性质所决定,为领导工作服务特别是对其政务工作的服务,很大一部分工作要靠“写文章”即撰写材料、拟制文件、起草讲话等来完成,因为一个单位行政效力的发挥,更多还是要靠文件也就是说要通过书面的文字形式即公文来体现和实现,办公室作为单位的综合部门,其工作职能就确定了必须承担这样的任务。严格说来,即使有些讲话、报告是领导亲自动手写的,除非完全为个人署名的非工作范围文章外,更多体现的也是一种单位或职务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因此,对于办公室的文字材料的写作,我们要从履行办公室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上来认识,把它作为完成所在岗位工作任务、为领导和机关工作提供服务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看待,倾尽全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把“文章”、“材料”写好,努力为领导工作提供更充分、更有效、更放心、更满意的服务。  第二,加强文字工作是履行好办公室工作职能的重要基础。既然文字工作是由职能所为,又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同时担负的责任也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文字材料写作工作,把它作为办公室的一项基础工作切实抓好。这方面的意义、作用、重要性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平时工作中就经常能够听到或讲到这样的话:公文是一个单位的“门面”和“窗口”,公文质量体现一个单位的政策水平、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公文质量关系到行业、企业、单位的形象,等等。这里虽然讲的是“公文”,其实我们各级办公室所涉及到的文件材料基本如此,包括各级领导经常对公文处理工作提出要求也是突出强调这点。仅此完全可以说明办公室文字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各级办公室都要切实重视文字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建设坚持抓好,人员缺位要配齐,力量不足要充实,功底不够要加强培训学习,岗位不适应也要进行适当调整,这不仅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也是提高办公室工作水平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第三,适应形势和工作要求,努力提高文字材料写作质量。总的说,行业这么多年来通过召开办公室系统各种会议和进行培训,当然也包括各级领导对办公室工作都非常重视,使各级办公室的人员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加强,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公文处理和文字材料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不能否认,高标准要求起来,我们的文字材料工作也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国家局领导就多次指出过局机关文件材料方面与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的明显差距,突出表现是文字工作不够精细,下的功夫不够,总体质量水平还不高。同时还要看到,目前这项工作面临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是,文字工作确实是个比较辛苦清苦的工作,好多人都不太愿意干这个事,或调整、或交流、或选人都比较困难。再有近几年行业办公自动化逐步全面推行,对各类文稿的审校把关、质量保证等问题也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当今电脑使用和网络发展,可以说对文字工作既带来了极大方便也带来了极大影响,错字、别字及不规范使用文字的情况在网上、媒体上、各种文稿上经常出现,这也可以说是对我们传统纸质文字的严峻挑战。因此,要求我们各级办公室更要树立信心,更加严谨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从办公室领导到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尽心尽职、兢兢业业,多方面采取措施,严格把好文字关,确保文件材料质量,促进办公室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二、办公室常用文字材料的几种主要形式  办公室文字材料包含的内容较多、面也比较大,从信息、宣传、调研、督办到文秘、公文处理等各项工作中各类文件、文稿的起草,都要涉及到文字工作,其中公文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包括有些最初的文字材料最终根据需要也都要形成或转为公文印发。这里仅从办公室秘书性工作的职责要求、从撰写文字材料的角度,结合我们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讲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一)领导讲话。  使用“领导讲话”这个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叫“讲话稿”可能包括的面更大些,但这里想要突出讲的,主要是我们各级领导在各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个“领导讲话”,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在年度或半年工作会议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际并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发言或演讲,它还有另一个名称就是“工作报告”或叫“报告”,以至更严格地说称为“报告”(与公文文种的“报告”不同,此报告非彼报告)可能更规范些,提法上也更贴切、更准确。多年来我们的各级部门、各个单位都是这么延续着做下来的,已逐步成为一种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或者叫实施领导和部署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并形成一种固定的机关应用文体了。这种会议上的“领导讲话”所要反映的中心内容,是一个单位或系统对全局工作或某个方面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对所管理的工作在一定时期的全面领导和指导,是履行和行使其行政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所属各单位都必须遵循和执行的“大政方针”。这种“讲话”正式印发下去,用我们习惯说法往往都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的,说它多重要就有多重要。这么讲,这种“领导讲话”材料就不纯粹或说不完全是“写”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的研究、讨论共同“制定、决定”出来的。有的公文写作书把对“讲话”与“发言”的分开而论不太认同,实际是对这种“讲话”或说“报告”的本质特征、工作要求及其形成过程缺乏更具体、深入的了解,其实二者的区别也正在这里。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不管这个“讲话”需要怎么讨论、怎么研究,总归是要落实到文字上才能够进行这种集体性的讨论、研究并形成最终的“讲话”文字稿,所以又确实是需要通过“写”才能够完成的。这样就给我们怎么“写材料”带来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它是形成领导讲话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至于这个“讲话”是否由领导本人来写以及在内容上必然带有的讲话者即领导个人的倾向性,那是领导工作作风和领导的职务行为所在,与“讲话”所属的性质并无矛盾。  既然领导讲话材料属于这样一种性质,那在起草或说撰写这种材料时应当怎么写、需要注意些什么,自己感觉有以下一些方面应特别注意掌握:(1)要有上级的精神(或说理论政策指导)。无论哪些方面的精神,包括文件、会议、讲话等。什么时候的精神,包括长期、近期、当前的以及哪一级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总要有而且必须有,这是贯穿在整个材料中并统领材料内容的纲。从另一角度即工作角度讲,领导讲话或工作报告本身就是要贯彻执行和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上级精神。(2)要有对全局工作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无论已完成的工作、目前的形势状况还是今后的计划打算、发展趋势或走向,无论“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要有大体的把握和尽可能多的掌握,这是形成材料最基本也是最主要部分的内容。(3)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和工作思路。这是形成材料主要观点、主题思想、总体思路的关键。要尽可能地挖掘、扩展、捕捉、完善领导意图。(4)要充分体现“讲话”对工作要有指导性的要求。应该讲到的情况在材料里都要有所体现,部署、安排工作尽可能全面,不应出现大的缺项或漏项。(5)要尽量使用定性语言。以“能做不能做、可不可操作”为基调选择使用恰当语言,做到既要看得懂,又要听得明白,减少使用研究性、渲染性、生僻性的用语。(6)要站在领导工作角度讲领导该讲的话。语气、语调都应注意,是以“领导”身份讲话而不能是起草人或执笔者站在自己角度说的话,要把自己放到讲话的情状当中去选择使用语言。(7)要明确讲话的受众范围和对象。尽量在起草前就要知道是谁讲话、在什么场合讲、讲给谁听,尽量使之“有的放矢”。(8)要确定完成材料的阶段和时限。这在研究材料时应尽量明确下来,以便于根据情况组织人员力量和安排好写作、讨论时间,也防止误事。在内容上,领导讲话材料一般应包括总结工作中的成绩、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等几个部分。以上仅从组织撰写讲话材料方面谈了应当注意的几点,一些写作方法上须注意的问题待后面讲。  与领导讲话相近似的文字材料还有如工作总结、工作要点、工作安排意见、工作情况报告、向上级部门的工作汇报等,也都基本是大同小异、有同有异,实际工作中也经常是依据这个主“报告”的精神来缩写或改写为其它材料,或者使用和贯彻其中的内容,这当然都是可以的,并无不妥,但写的时候必须注意一定要形成所写材料所需要的新的思路,不能照搬照抄上去,最起码是要注意区别对上汇报与对下提出要求的不同语气,并要斟酌使用与其讲话或汇报的领导者身份相适合的语言。至于领导在出席某个单项的会议或在某项活动上所需要的一般性讲话稿,包括如一些祝贺性的、谈话性的、演说性的讲稿,即所谓“发言”材料,不少写作知识书上常有介绍,这里不多说。  (二)经验材料。  经验材料或叫典型材料是我们办公室文字材料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形式。往往上级部门开个什么会议,需要我们准备材料在会议上介绍或交流,除座谈性的会议是要求汇报工作情况外,多半就都属于是经验材料一类。因为既然是介绍本单位的工作或某个方面的工作情况,就说明在这些方面有供别人可学习借鉴之处,无论是否构成经验或仅是一般做法,那只是相对而言或有程度上的差别,性质上大体如此。再有一种情况是领导了解发现或从某些方面反映出来,说哪个单位或哪些方面工作做得不错,派机关同志下去专门总结某个单位某些方面的经验,做有关会议准备如经验交流会或通过其它形式予以推广。一般不外乎这两种情况。这方面材料我们在工作中使用得比较广,几乎每年各种会议上都能见到。  典型经验材料的写法也基本形成套路,一般多为“三段式”或“四段式”(或说是三要素、四要素)。即“认识”、“做法”、“效果”或再加“体会”,这是指一般性的经验交流材料,通常只要具备这几方面的内容并符合上级部门或会议的有关要求就应该可以用。如果是向较高层领导机关报送譬如是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的典型经验,那就要组织力量认真总结和加以提炼,真正能够提供更具普遍意义的经验,但这几个方面内容大都也是缺少不了的,只是要求更高而已。至于每份材料结构倒不一定完全要按着这几步先后顺序去套,应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和做法来合理组织材料,写法可多种多样,但这几层意思肯定在材料中都会有所反映。  与经验材料比较接近的还有如事迹材料、情况汇报材料等。事迹材料(包括单位或集体、个人事迹)在评选推荐先进时常用。写这类材料最需注意的是要突出特点和有具体事例,把最典型的事迹反映出来,同时兼顾到全面而不可片面,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套话太多、过于平淡。情况汇报材料也是要注意能够体现出本单位自身的工作特点,据实反映情况,多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并提出有关建议,以助于上级部门了解真实情况和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切忌空泛议论。  (三)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过去更多情况下是称调查报告,现在在形成材料时也多用调查报告。从我们办公室工作接触的情况看,更多是属于这种调研性质的调查报告。它多用于就某些方面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更多地是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服务。其中有些调研情况可成为总结典型经验的前提,据此或再经进一步了解就可以整理或撰写为经验材料,有些调研则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比如我们各单位每年召开行业工作会前所组织的调研即是如此。这种调查报告在写法上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共性要求,就是要“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建议”(亦即三或四要素)。起草这种调研材料对执笔人的理论政策水平、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都要求比较高,办公室工作要提高服务水平,很重要的是要能够提供出有质量、有水平的调研报告。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情况反映、工作建议等材料,也多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来写的,有些内容本身就是调研报告的一部分,根据需要可分别进行整理。调查报告还有另一种需要就是针对某种问题进行的专项调查,一般也都要形成调查材料或调查报告,这种调查多是根据领导指派或由各有关专业职能部门来完成的,包括对一些案件情况的调查处理等,有其特定要求,在此不再多讲。

【篇二】文字材料写作

机关文字材料写作的通病及纠正

文字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机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字材料的写作水平,应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通病。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一:贪大求全,开中药铺。早在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已批评了这种现象。他指出:“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而是说那种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对。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现在这种不好的文风依然存在。有的材料架子搭得很大,面子展开得很宽,条条目目很多,像中药铺里药柜子上的许多抽屉格子。看上去很全面,很有条理,实际上是臃肿、散乱、无重点,真经被一大堆无关紧要的文字所淹没。有的同志在思考、研究材料总体框架和思路时,总想把一个单位、一次试点、一次会议的情况反映得全而又全,怕丢了“金子”,怕人家不识货,一股脑儿往上堆,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丢;心是好的,殊不知,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结果使“金子”掉进一锅“糊糊”之中,有光也发不出来。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安排文字材料的框架结构,要从实际出发,该复杂则复杂,该简单则简单,不能认为篇幅大、条条多,材料才有分量,才能体现水平。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调查研究阶段,应当占有比较全面、丰富、详实的材料,而在具体分析和抽象概括时,要善于从“全面”中跳出来。其次,要紧紧抓住本质、抓住要害。任何事物都有量和质的规定性。质是反映事物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抓住事物的个性、特点和规律,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要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从一点进入,向纵深开掘、拓展,这样的材料才会有深度。我们认识一个人都是靠了解其特征才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再次,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阐发问题,都一定要高度集中。能三个问题说清楚的,不写四个问题,能四个问题说清楚的,就不伸出腿来写五个六个问题。每个问题,也不一定非要再搞成几条。切忌搞“三三制”之类的模式。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二:重复雷同,千人一面。常常有这种现象,我们阅读一些刊物,总感到有些文章大同小异,雷同的地方不少,有的好像在哪里见过。一个是标题雷同。如调研材料,不是对什么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就是从什么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等。又如经验材料,往往是几个性、几个结合、处理好几个关系等。另一个是抓的问题雷同。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论证,意思都差不多,没有新鲜东西。有的今天要注意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过不了多长时间,“问题”又成了研究解决的对象。有的抓的问题差不多,采取的对策也相似。有的甚至令人怀疑文章是不是“嫁接”的。再就是写作手法雷同。有的除内容有别外,从标题到层次结构,以至语言的表述都差不多。有时报刊上登出一种较新颖的写作方法,于是就出现了“流行结构”。造成雷同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写材料的新手,模仿别人写的;有的是怕动脑、图省事,不愿下功夫去琢磨,担心“创新”弄不好到领导那里通不过;还有的认为,对文字材料,各级机关如同材料“加工厂”,每天都在加工制造,要写出新意来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应当承认,文字材料包括天天见面的新闻报道在内,要完全避免雷同也不大可能。也应当承认,要写出一篇有见地、有新意、能抓住人的好材料也确实不容易。但“不容易”不是“做不到”,经过努力还是能够办到的。作为机关干部尤其是经常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应当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立志写出好材料来。平时就要注意锻炼、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有意识地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下:①摆脱习惯性思维方法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从本本中、从老经验中跳出来,用发散性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思考,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热情。②对自己写的东西,要多问几个“行不行”、“为什么”、“怎么办”,不要轻易地肯定、自我陶醉,以致形成思维定势,使自己的思路展不开,跳不出框框。要勇于否定自己,“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一条小道走到底,要选择所写材料的最佳思路。③多找些人研究。“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每当接受一项重要任务后,都愿意找一些“圈内”、“圈外”有思想、能谈点问题的同志,广泛讨论,各抒己见。尤其是对那些“怪点子”、“弯道道”,要认真听,细心琢磨,不要轻易否定。好的思想火花往往是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中冒出来的,好的写作思路、观点以至整个材料往往是七嘴八舌“吹”出来的。④要经常关注和研究新形势、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从“新”中求异,对那些老情况、老问题,要善观察、勤思考,从同中求异,从异中创新。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三:说理肤浅,苍白无力。我们写一篇文章,总是要告诉别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为什么这样。这一点,一般容易做到。不易做到的是,一篇文章能不能产生震撼力,拨动人的心弦,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能不能引导人们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思考问题。一篇材料中,哪怕有一两处出现闪光点也是非常可贵的。许多材料的通病,就是对大家都明白的浅显的道理,翻来覆去讲,就像一大锅不放油盐的萝卜青菜,炒来炒去,没有滋味。古人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读来已觉不新鲜”。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作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讲的一般道理?有的这里抄、那里摘,搞嫁接、拼凑;有的为了阐明一个观点,绕来绕去打“外围”仗,讲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老话,深处的东西触不到、点不透,等等。这样的材料没有人愿意看。

有的机关干部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文字表达能力也比较好,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比较肤浅呢?主要原因是站立点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特别是理论功底不厚实。因此要使所写的材料有高度、有深度,使人看了觉得沉甸甸的,自己就要努力学习,不断“充电”,改善知识结构,尤其要学习科学理论。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当代中国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观察、分析社会和部队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夯实理论根基就要深钻细研邓小平理论,努力掌握邓小平同志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还要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如果我们对这些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能熟记于心,融会贯通了,那么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就高,思想就敏锐,认识就深刻。有的同志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种糊涂观念是十分有害的。理论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短期内难见成效,但学与不学、学好学差,时间长了,就分出了高低。这已被许多机关干部成长的经历所证明。理论功底的厚实,必然带来思维层次的提高。我们应当静下心来研读科学理论,力争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另外,像社论、言论、评论员文章、权威人士论坛、杂文等,这些文章高度概括,逻辑性强,富有哲理,对提高认识能力也很有帮助。还要看一些宣传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文章,紧跟中心,跟上时代,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学习一些法律、经济、心理、历史、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四:缺少素材,内容干瘪。文字材料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内容要充实。而内容充实,很重要的是素材厚实。现在有些文章看了后,觉得有骨无肉,干巴巴的,主要是缺少情况和素材。有的同志写材料,文章的思路、框架不是在分析大量的素材之后产生的,而是凭一知半解的情况,主观构思出来的。在落笔过程中,由于缺少素材,不得不停下来,再去“找米下锅”。可见,写文章之前,像盖房子一样,先要把“材料”准备好。写文章备材料,一靠调查研究,二靠搞好积累。从掌握素材的角度讲,调查研究要注意一定的面,也就是调查的面不要太窄。否则,写起来材料不够用,又要回过头再去调查。调查时,要把基本事实搞清楚,弄清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现状,把基本结论、基本经验、问题的主要症结和对策调查明白。对一些重要情况,要进行专题调查,往深处挖掘。要注意随时筛选、整理已有的素材,发现不够完备的典型事例,要及时作补充调查。对数据、事例还要注意核实,不能搞“概略瞄准”。听汇报,开座谈会,搞问卷、统计、咨询等,都是调查研究的方法,但千万不要忽视到现场去亲身感受,抓“第一手材料”。直接感受的东西,虽然没有汇报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原汁原味”,便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要深入实际,深人群众,深入开掘,素材会源源而来。搞好积累,脑子里、柜子里经常装着大量情况,什么时候要用,用什么东西,随时就可信手拈来,这是对一名称职的机关干部的起码要求。积累靠有心,功夫在平时。根据一些同志的体会,机关干部平时要注意积累以下几方面的资料: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恩、列、斯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有关重要思想和重要观点。②现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人讲话的主要精神。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以及各项规定。④重要报刊上的文章,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求是》杂志等发表的重要社论、评论和其他文章。⑤部队的思想动态和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展开、进展的情况。⑥本职业务方面的资料,包括过去的、现在的,面上的、点上的情况,先进典型经验,发生问题的教训等。⑦各个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科技,以及取得的新成就。⑧典故、趣谈、群众的新鲜语言。要根据业务性质和分工以及自己的爱好,有重点地、分门别类地进行收集、整理,尽量使积累的资料便于使用。只要我们手中掌握的东西多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使内容实起来,文笔灵活起来。当然,也不能走极端,一篇材料里的事例、数据也不是越多越好。不精选,舍不得丢,材料反而会杂乱、臃肿,“肥肉”过多,见人、见事不见思想,就会得“浮肿病”、“贫血症”。这也需要注意。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五:空泛议论,对策不力。机关是党委的办事机构、参谋部和智囊团。机关干部下部队调查,很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向领导反映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综观一些材料,情况分析好于对策措施,也就是上篇文章“精彩”而下篇文章“乏彩”,空泛议论较多,缺少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的从思想到思想,在道理上打转转,在文字上兜圈子,见不到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看上去这“要”那“要”的东西不少,实际上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可操作性很差,正如有的同志说的像“雾里看花”。这种“怎么看”多、“怎么办”少或不力的倾向应当纠正。第一,要端正写材料的指导思想。写材料是为了向领导反映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对下进行工作指导的,尤其是调查研究材料,针对性、指导性更要强。有的同志写材料的指导思想有偏差,认为只要上级转、刊物登,就算完成任务、交了差,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如何为领导当参谋、提建议上,而是想着“在哪里发表”。有这样的想法,材料不可能有多少分量。当然,文章在报刊上登一下,也是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加强工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上。第二,要真正把情况摸准摸透。有些单位确实存在了解真实情况难的问题,对提出正确的对策增加了难度,只能提一些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措施。然而,只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敏锐,采取多种方法,真实情况还是能了解到的。越是难以了解到的情况,往往越是敏感问题、要害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往往也就越能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钥匙。第三,分析问题要抓住本质。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之分,在很多情况下本质常常被现象所掩盖。对事物的现象,要认真地进行思考、分析、比较、鉴别,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集思广益,多研究,深探讨。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找些人进行“集体会诊”,尤其要找有关领导、机关和基层的同志,让他们多谈见解。要防止“在办公室里想对策,下到部队找事例”的现象。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揭示问题的本质,避免空对空。第四,坚持实事求是,把现实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提出的对策,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定,符合实际情况,对解决现实问题管用。有的对策看上去力度大,但不是从实际出发的,超越了客观现实,就不算好主意。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六:枯燥呆板,缺乏文采。机关公文具有理论性、政策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非常明确,要求语言朴实准确,简洁明了,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不允许像文学作品那样描写、虚构。但作为材料,应当增强可读性,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的材料文字功夫较差,读起来不顺畅,枯燥呆板,别别扭扭,味同嚼蜡,无形中削弱了文章的分量。从文字功夫角度看,主要原因是缺乏精雕细刻的苦功夫,锤炼得不够。机关写材料往往时间比较紧,来不及深思熟虑和仔细提炼、修改,但只要有可能就要力求多琢磨,多修改,多润色。鲁迅先生还要“写完后至少看两遍”呢! 我们就更应该认真润色了。材料不厌百回磨,改一次有一次的成色。

一篇文章要能抓住人,一是要起好标题。标题是材料的眼睛,可传出内在之“神”。有一个鲜明、生动、形象的标题,不用看内容,材料就“出彩”不少,吸引读者急于往下看。否则,效果就不好。有人说,标题起好了,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这话很有些道理。为此,有的同志在接受任务、调查研究阶段,就开始进入情况,注意边调查边思考,为后来起标题、立纲目打基础。二是选好素材。要增强文章的魅力,精选素材至关重要。一篇材料光有思想,没有素材,显得空洞;而只是素材的堆积,显得虚胖。只有用观点统领好素材,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我们要筛选那些最能论证主题、阐明观点的素材,哪里用什么,怎么用,要通盘考虑,精心安排,使所用的素材与观点一致、有机结合,使整篇文章血肉丰满、浑然一体,不能“拾到篮里都是菜”。三是用好语言。语言是一门学问。我们说材料不错、耐读,其中包括语言。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给文章增色不少。调查报告、典型经验、领导讲话、研讨文章等都有不同的风格和要求,要注意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表述形式和风格。即使机关公文如通报、指示等,也要语言规范,朗朗上口。这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要多看、多思、多写,不妨再加一个多背。这对于文字功底较差、语言贫乏的同志是个好办法。背的越多,记住的东西就越多,知识、语言也就越丰富。脑子里有“货”,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们平时对一些典故、诗词、名人名言、成语、谚语、群众语言等,要力争多记一些。四是多接受新东西。古人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我们写材料更要紧跟时代,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否则,陈芝麻烂谷子,使人倒胃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爆炸,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层出不穷。我们要努力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仅新增词汇就多达7000多条。这些新词语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语汇。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接受更多的新东西,写出的材料才能使人喜闻乐见,新鲜活泼,体现时代特征。

防止和克服的通病之七:粗疏马虎,时有差错。准确、鲜明、生动是一篇材料的基本要求。准确是第一位的,它是鲜明、生动的前提。材料中确立的观点,阐述的思想,传播的经验,提倡的做法和对错误的鞭笞,都要能站得住,立得稳。即使研究探讨性文章,也不是漫无边际胡思乱想,应有根有据,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文字材料准确,是机关干部严谨细致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基本功。但是,有一些文件、材料,失之于粗疏的问题时常出现,不仅影响了文件材料的质量和机关的形象,而且对工作指导产生了不良后果。因此,对文字材料的准确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把准确作为机关公文写作的生命。每个同志在起草材料时,一定要增强“准确第一”的意识,认真,认真,再认真。根据许多同志的经验教训,在以下几方面要严格把关。①对倡导或反对的东西,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军队的条令条例,以及各项规定制度。坚持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绝不允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不能因维护小团体利益、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全局利益,不能借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②引用革命导师、领袖的语录、指示,必须符合原著的精神实质,不能断章取义,搞实用主义。要与原著仔细核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引用古人的文章、诗词,也要防止差错。③评价一个单位、一届班子、一名干部和一项工作,要中肯贴切,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绝对化、走极端。如:对先进典型不能搞一俊遮百丑,任意拔高;更不能抬高典型,贬低领导和群众。对发生案件、事故的单位,不能一丑遮百好,全盘否定;更不能横加指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一般性、次要性工作,不能因某个领导讲了,就提到不适当的高度来强调。对干部不能说好就是“一朵花”,不行也行;说不好就是“豆腐渣”,行也不行。这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④运用的事例、数据,要准确无误。对“二手货”要认真核实。尤其对揭露性、批评性素材,一定要搞得很扎实,引用反面的事例、数据,绝对不能有出入。⑤对专业性很强或自己不大熟悉的东西,要认真调查研究,虚心向内行请教,必要时请有关专业人员审稿把关。⑥用语要准确、贴切,不能硬凑四六句、顺口溜,更不要生造词汇,搞得词不达意。有时材料中在恰当的地方用概括得好的群众语言,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过多又会显得庸俗。⑦机关公文要按照种类、格式、规则行文。要认真校对,避免差错。涉及数字,要执行1986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单位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使用规定》,尽量做到规范、统一、严谨。

【篇三】文字材料写作

如何提高文字材料写作水平

办文特别是写稿子,比较清苦,也比较艰苦,为了把领导讲话稿写好,挖空心思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去琢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与朋友的聚会,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经常加班加点,原来研究室主任吴昊同志概括为“三无”非常形象,即“无权、无钱、无闲”。

一、领导讲话稿的类型

所谓领导讲话稿,是指领导人在各种会议和活动上所作的讲话文稿。我们经常遇到讲话稿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报告类。比如党代会、人代会、市委全会等工作报告。内容一般是对上一届或上一次会议以来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和对今后工作进行部署安排,要求内容要全面,表述要严谨、语言要庄重。二是礼仪类。一般用在比较隆重的大型活动和接待,比如致辞、欢迎辞、祝酒词等,要求内容简练、高度概括、短小精悍、语言生动。三是工作部署类。对某一阶段、某一项或几项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要求、作出安排,比如“大干一百天、决战四季度”大会、经济形势分析会等。要求讲得重点要明确、分析要透彻、措施要扎实。四是动员类。就某一项工作或活动进行动员发动,要讲清楚该项工作或活动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并做出具体部署安排。这类讲话稿要讲得入情入理,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五是庆功表彰类。比如“七一表彰大会”等。主要是概括、总结、肯定受表彰单位或个人的成绩和经验,对其进行表彰、鼓励,提出学习、推广的要求,要富有激情和感召力。六是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充分运用与会人员看到和听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要求学习、推广,促进工作开展。这类讲话稿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号召力。当然,还有各种碰头会、调度会、座谈会、汇报会、纪念会、交流发言等等,不作一一表述。

二、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我认为,应重点把握住六个方面。
第一,要把握好领导讲话的“三个特征”,即权威性、思想性、号召性。 
第二,要把握好“三字真言”,即想、悟、抄。 

第三,要搜集好“三个方面素材”,即上级政策、基层意见和平时积累。 第四,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搭框架、充内容、多打磨。 
第五,要切实做到“三个新颖”,即观点新、内容新、语言新。 
第六,要把好“三道关口”,即把好政策关、数字关、文字关。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三、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我本身是学经济的,记得刚到市委办的时候,感觉工作无从下手,不知道文章从何写起,后来经老同志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逐步从不会写向摸索着写,从当配角向当主角的转变。感受很深,对提升写作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就是“六个多”:
1、多学习。搞文字的秘书如果不坚持学习,不断学习,就无法干好工作。既要进行看书看报看文件等一般性的学习,又要进行特殊的学习。
2、多留心。领导讲什么,注意听,有火花记下来,写的时候就用上去了。他今天一句,明天一句,如果集中起来就是好文章。现在有些秘书,领导讲话不记,开会不听,这样不好,稿子写得好的人都是记个不停。
3、多积累。在信息时代,作为文字工作人员,更是离不开信息、资料和知识的积累。从一定意义上讲,离开了积累,不仅干不好工作,而且无法开展工作。要养成勤奋读书、阅报、看文件、记笔记和思考的好习惯,过去是剪报纸,现在都有电脑,有些好的语言、好的想法要随时记录下来。积累一些与文稿写作有关的公文,包括法规、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文稿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我年龄比较大,记忆力比较差,靠的是多记笔记、多积累。
4、多借鉴。主要看外地的有关文稿,看看与本地实际是否符合,有的可以启发思路,有的可以稍加改造,拿来就用。
5、多思考。人最宝贵的资源是头脑,思考是高级劳动。写稿更需要思考,水平高低,关键看你在什么层次上进行思考,想不想思考,能不能钻进去。在高层次上思考的人,就会不断进步;在低层次上思考的人,就会停滞不前。
6、多奉献。文字秘书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辅助决策活动,是一种代言行为,是一种信任、一份责任、一种义务,很清苦、很艰苦、很枯燥,劳心、费神、熬夜,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也很少抛头露面,写好了很少有人表扬,写不好让你改来改去,可能还要受批评,这是正常的事情。既然从事文字工作,就要不急不躁不烦,勇于吃苦奉献,做到文稿写不好,就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最后,在网上抄了人家两篇诗词与大家共勉。第一篇,“清灯孤影苦思寻,字斟句酌撰公文,暑寒饥渴浑不顾,错把晨曦当黄昏”。第二篇,“耐得寂寞与清贫,虽苦犹荣坦荡心,蛰身栖居文秘苑,耗尽青春亦无恨”。能达到这两篇诗词的境界,就说明你的个人修养和敬业精神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就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篇四】文字材料写作

文字写作注意问题与文字材料写作提高心得体会汇编


文字写作注意问题

一、写出思想水平来。古人讲:“文以载道”。意味着写文章、写材料重在表达思想、占据制高点。所谓思想,亦称“观点”,即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并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也可以这样理解,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我们筹划思考问题、研究指导工作和阐明政策规定所表述的鲜明立场和深刻见解,也是决定其成功与价值的关键所在。体现文字写作的思想性,源于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理性思考、归纳总结和综合分析。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表面的东西深层化、上边的精神实际化、具体的东西政治化、传统的内容时代化、别人的观念自己化。比如,起草领导讲话材料,核心的思想不仅是讲决策、部署和要求是什么,重要的是阐述确定这些决策、部署和要求的背景意图、基本依据、基本思想、基本道理;重要的是以非常深刻、准确、独到的见解来阐述问题。再比如,撰写情况反映、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课题研究论证等材料,应坚持以理统篇、主旨明确,力求抓住那些最主要、最带普遍性、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具说服力、最能引发共鸣的东西,使人心明眼亮,从中领悟主题思想和深刻道理。

二、写出层次结构来。写文章如同盖房子一样,关键看如何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一篇文章怎样开头、如何展开、分几层几段,以及怎么过渡、照应,最后怎样结束等,都属于“布局”或“构架”的范畴。文章有了清晰的脉络、合理的布局,才能思有所依、纲举目张,充分表达说明问题,不会出现重复阐述和逻辑混乱。机关文字材料谋篇布局,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明、前后连贯的纲目或段落来分别陈述问题,以便让他人快速浏览、掌握要义、把握重点。常用的几种结构方式是:一是以时间顺序来划分,对归纳反映某一较长时间的情况,可先研究回顾历史,再总结分析现状,尔后再展望未来、提出努力方向。二是以性质类别来划分,在工作总结、调查研究、情况反映等材料中,可以问题大小、性质区分、内容主次、轻重缓急等相互关系来拟制结构、安排次序,体现来龙去脉。三是以递进深化关系来划分,按照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尔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此外,领导讲话类型的材料,一般以“条状结构”来布局,以问题为序考虑安排结构,有多少问题讲多少问题,七条、八条都可以;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类型的材料,一般以“块状结构”来布局,以时间和空间为序组织结构,便于就其中一个问题展开集中论述。

三、写出大量信息来。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明确指出:“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在文学作品中,信息称之为素材、题材,在机关文字写作中,则称之为用来说明问题的具体数据、事实、案例等,它是表现文章生命力的血与肉。一份高质量的文字材料,应该是内容实、文不空,言之有物、寓事于理。没有丰富信息素材做支撑,再好的观点主张也无法令人信服。在信息占有上,应关注全局,注意收集相关重要动向、突发事件、单位举措、工作成绩、经验做法,特别是遇到的倾向性矛盾问题等;在信息鉴别上,要善于比较取舍、去伪存真、有根有据,多用一手情况,少用间接材料,尤其是要紧紧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体现主题思想、最能深化认识问题、最有代表影响的典型素材;在信息运用上,要详略得当、真实贴切,善于进行感性与理性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经验与教训分析。比如,课题研究论证、授课提纲中,可以列举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地方的、军队的,宏观的、局部的、相关的有益做法,增强材料的纵深感;还要注意借鉴一些鲜为人知的小知识、小故事、小细节,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强化主题效果。

四、写出特色风格来。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说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样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中,应该体现多姿多彩、独步创新的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模式化、程式化的东西。现实中有的文章显得“空、偏、平”,甚至模仿的痕迹很重,常常从中看到一些体例制式似乎相同或表达内容似曾相识的东西,根本原因在于照搬照抄、枯燥无味,缺少应有的创意和特色。机关文字要写出特色风格,重要在于打破习惯思维,摆脱固定模式,在推陈出新上下功夫。首先,要紧紧抓住特征特点,善于用新视觉、新思路看问题,充分体现政治性、复杂性、开拓性和历史性的背景,体现单位和个人一些特色化、个性化的内容要素,从最新发展变化中求异。其次,要具有问题意识,善于抓住着眼点、切入点、关键点,抓住那些已经过时需要作出调整改革的制度,抓住那些正在执行但始终落实不好的规定,抓住那些零散性的、局部性的、前沿性的问题,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再次,要注重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敢于超越、革故鼎新,坚持在紧跟变化中创新、在继承发展中创新、在上下结合中创新、在重点突破中创新、在攻坚克难中创新,使研究提出的观念、主张和办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写出系统语言来。语言是文字写作中最基本、最直观的单元和载体。韩愈讲:“辞不足不可以成文”。托尔斯泰也说过:“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和唯一需要的位置”。文章不仅需要正确的观点、完整的结构、充实的内容,还需要精美恰当的语言。机关文字写作虽不同于文学创作,但语言表达同样重要,应该得体、贴切、规范、庄重、平实、精练、生动。一是用语要得当。比如,领导讲话材料,既要准确庄重,还要通俗易懂,充分体现领导同志的话语习惯和个性要求,才能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二是用语要平实。乔冠华讲:“一句话,要写得短些再短些,写出来要像话,不要不像话。”陈老总指出:“长句硬如铁,念稿要出血。”用深入浅出、直白朴实、简洁明快的群众性语言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才能把思想性和可操作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用语要新颖。掌握和运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论断、新概括和新词汇,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新鲜精美语言。四是用语要规范。应尽量运用规范性语言、定向性语言、专业性语言和政策性语言,尽量与法律法规和上级指示精神保持一致,防止有失偏颇,出现疑义。

六、写出真情实感来。“言为心声”,做人做事是这样,写文章同样如此。黑格尔曾经说过,“文章写得好,一方面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的情感。”一篇文章有情有理有义,才能抓住人、打动人、感染人,甚至震撼人。有一句话讲“笔耕之乐”,意思是说文字写作就是一股激动、冲动、涌动之情,急于通过笔下文章,来充分流露或表达出我们的所思所想、感觉感情和心路心迹。如何才能使文章有感而发、激情满怀?一是搞好调查研究。善于从实践中、从群众中,抓住那些感人肺腑的事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不能“闭门造车”或凭“传闻”、“想像”来信口开河。二是坚持正确导向。对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有明确的态度和情感,不能含糊其辞、随心所欲。三是注意倾注感情。用自己的感知感受来说话,真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是书本上、文件上和别人用过的现成“零部件”来组合材料。四是进行辩证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事物,区分轻重、大小、多少,不以偏概全、滥用修饰,不把问题当成经验、支流当成主流,这样的文章才能可信可亲。


文字材料写作提高心得体会

一、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在剪贴资料时,要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记忆在头脑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资料。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任何资料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于开启思想的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用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或者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如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寻求突破。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二、要切实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公文不是为了记叙个人见闻,也不是阐发个人的见解,而是秉承领导旨意,根据工作需要而拟制的。起草人的职责就是通过文字表述,充分体现领导意图,想方设法把领导的思想完整表述出来,而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炉灶"。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领导的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全面掌握,悉心揣摩,掌握得越全面、深刻,写起来也就越顺利,领导也就越满意。

一是积极扩展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同志交代意图时,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或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提出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起草人要从更多的层次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举一反三,扩展和延伸领导形成的基本观点,对领导暂时未想到但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进来,把领导简单分散的意见扩充为比较全面、系统的意见,不能听一就是一,机械呆板地领会领导意图,切实把领导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是善于挖掘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只出个大题目,至于公文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涉及不多。碰到这类情况,起草人首先应主动和领导同志商量研究,争取领导的指导,深化领导的意图,然后顺着领导的思想脉络,弄清楚领导要求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东西。挖掘领导意图时,起草人还要善于将主管领导的意图与其他领导的意图结合起来领会,集思广益,体现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原则。

三是努力完善领导意图。公文写作过程中,有的领导深思熟虑不够,讲得意见不甚明了、比较杂乱;有的一时未想清楚、说明白,只是一些感性认识;有的不完全合理和必需;有的不集中、不完整。对此,起草人要与领导多交流,善于提炼概括、拾遗补缺,慎重恰当地处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确定的确定下来,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补充,把不清楚的问题讲清楚,把不一致的地方进一步调整充实,从而比较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保证公文质量。

四是及时捕捉领导意图。机关干部有经常接触领导和公文材料的方便条件,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的途径比较多,可以从主动询问中获得,从领导批示中领会,从批评表扬中领悟,从讲话材料中把握,从积零为整中综合。尤其是与领导在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研究材料,一块就餐、散步、闲聊时,要注意把领导谈话中最新闪光点,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点,要不失时机的记下来,并进行归纳分析。因为这个闪光点或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很可能是领导对某个问题思考的突破。

三、要努力体现和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思想是一切文字材料的骨干和核心,是人们对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办法的深刻见解。没有思想的文字材料等于没有"灵魂"。文章赖"思想"而永生,无"灵魂"而猝死。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善于借助唯物辩证法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独具慧眼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统一、完整和辩证的逻辑思路,引起大家的共鸣,给人以深刻启示。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性。文字材料大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材料的基础和灵魂。文字材料影响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通存在的问题去写的。如果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因此,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问题,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文字材料的主题思想。

二是要有概括性。要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跳出来,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思想,总结出来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领导思想的精华,也是文字材料的"眼睛",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有一个材料,关于增进班子成员感情的概括就比较好:"感情好,有事不当事;感情差,没事会找事。感情深,大事能化小;感情浅,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闹炸。"非常给人启迪、发人深省。而有的材料总的看上去不错,但又觉得少点什么,往往就是少几句高度概括、很凝练的话,让人打不下深刻的烙印。

三是要有深刻性。深刻性往往决定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分析问题要有深度,不满足于抓住次要的、现象或枝节的东西,而是要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不满足于掌握事物外部的特征,而要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眼前的结果,还要追踪发展的趋势;不满足于掌握浅易的、粗线条的问题,还要钻研疑难问题和考察细节。要从众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从复杂的问题中提出核心、本质原因。只有这样,写出的材料思想性才深刻,才令人回味。

四是要有独创性。现在,文字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空洞无物,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大实话"的拼凑,上级文件的翻版,报刊文章的剪辑。要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就要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不依赖别人,不抄袭别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话去表达,不能人云亦云,趋奉迎合,确实能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是要有说理性。文字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既要使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又要便于大家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这就决定了文字材料必须能够透彻地讲清道理,做到了这一点,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要把握好讲道理的艺术,通常是既要符合上级精神,又要贴近单位实际;既要有对上级会议、文件精神的中肯评价和深刻理解,又要有变虚为实、变大为小、变抽象为形象、变原则为具体的本事;既要全面辩证,不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又要准确生动,不离腔走板甚至脱离上级和党委意图另搞一套,使人不得要领,感到莫名其妙。有经验的同志,还常常寓事于理,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一个道理,把深刻埋在浅显中,常常会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2 -

推荐访问:写作 文字 材料